生態興則文明興。“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杭州獨一無二、最富競爭力的獨特優勢。保護好、經營好這方山水,走綠色發展之路,給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空間,也是杭州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所在。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杭州全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環境保護事業有序發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
近些年來,杭州通過“五水共治”、“五氣共治”、“五廢共治”等組合拳,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結出豐碩成果。聯合國最佳人居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桂冠紛至沓來。“綠色”繪就杭州人幸福生活的生態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小盆景變成了大風景,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熔鑄在城市發展中的高度自覺,成為杭州人共同的價值觀。
“五水共治” 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水潤萬物,生生不息。杭州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新中國成立以來,杭州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的角色始終深入人心。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隨著城市工業生產和發展規模擴大,水環境日益嚴峻,長輩小時候能游泳的河道逐漸發黑發臭。“上世紀80年代,經常從武林門坐船到蘇州,沿著運河一路看一路聞,城市段的運河水都是黑的,還帶著臭味。”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副主任陳剛回想起當年的情景似乎還在眼前。那些年,杭州也制定出臺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政策措施,開始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杭州工作匯報時指出:杭州山川秀美,生態建設基礎不錯。要加強保護,尤其是水環境的保護,使綠水青山常在。希望更加扎實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杭州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本。
2013年底,浙江發出了“五水共治”總動員令;2014年2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啟動“五水共治”重大行動;杭州緊隨其后,圍繞“治污水、排澇水、防洪水、保供水、抓節水”,出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全方位破解制約城市發展的水問題,還出臺《杭州市“五水共治”“十三五”規劃》等多項法規,確保治水實效。例如,杭州創建的污水零直排區2.0版,探索出“一樓一策、一戶一方案”等原則,實現“雨污徹底分流、污水規范納管”……
在浙江“五水共治”中,“河長制”是一項基本制度。杭州有市、縣、鄉、村等四級河長,廣大河長從原先的門外漢逐步成長為治水、管水、護水的行家里手,有的已經非常專業。杭州“河長制”已成為環境保護的強有力助手。
治水成效日益顯現:百姓驚喜地發現,原本掩鼻而過的黑臭河消失了。現在,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干流水質ⅴ類達標率100%,最高已達到ⅱ、ⅲ類。杭州隨處可見水清、岸綠、河暢、景美,鳥兒歸。2016、2017、2018年度,杭州連續三年獲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杭州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五水共治”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致力于解決水環境治理的“根子問題”,即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問題,推動水環境治理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治水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現如今,治水帶來了全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催生了玉皇山基金小鎮、白沙泉并購基金小鎮、夢想小鎮等一大批新型產業小鎮、硅谷小鎮、機器人小鎮……隨著“綠富美”動能不斷增強,杭州積極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在治水的同時,不斷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五氣共治” 讓每次呼吸都是享受
新中國成立以來,杭州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闊步向前。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大氣環境的污染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
對抗大氣污染,杭州有著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杭州在大氣污染治理的道路上,逐漸實現了多種大氣污染物融合管制、區域間聯防聯控治理的新局面——
2013年,國務院印發實施了“大氣十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治理從單純治理向防治結合轉變,市大氣辦應運而生;
2015年,為改善空氣質量, 燃燒了半個多世紀的“杭鋼”半山基地全線關停,這將阻止3000噸煙塵被釋放到空氣中。杭州率先在全國成為無鋼鐵生產企業、無燃煤火電機組、基本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
2017年,“大氣十條”收官在即,杭州緊緊抓住“減排”這個大氣治理的核心要素,率先提出實施“清潔排放區”建設,具體思路和舉措被寫入市委全會和市政府工作報告中;
2018年12月28日,杭州正式對外發布《杭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將持之以恒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行動計劃從2018年持續至2022年,全面鋪開……
今年6月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杭州舉辦,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致辭中描繪了十幾年前工廠所在地區的慘淡景象。“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河流里不見魚蝦的身影。”他說,“關閉工廠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杭州鋼鐵集團借助數據資源的東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實現蝶變重生。2018年,集團利潤達到35.3億元。今年春天,我們看到成千上萬的白鷺飛來這里。現在,白鷺在夕陽下振翅飛行,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形象。”
同時,杭州的公共交通網絡正在全速“現代化”。杭州于2008年啟動了中國首個“公共自行車共享計劃”,現已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10年累計租用量超過10億人次、減少碳排量約30萬噸;2014年引入純電動公交車以來,目前全市擁有新能源汽車13萬輛,主城區公交車實現清潔能源全覆蓋;地鐵線路仍在不斷擴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市民幸福感一直在提升。數據顯示:從2013年以來,杭州市區pm2.5指標數據持續下降,從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0微克/立方米;根據氣象霾觀測結果,霾日數逐年減少,從185天減少到40天。
“五廢共治” 城鄉共融“美美與共”
曾幾何時,農村給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差,沒有公共垃圾箱,電線亂拉,污水橫流……如今的杭州農村可變了樣,“廢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頭有樹蔭,河里有魚蝦……”在富春江沿岸村莊,定時收集垃圾的環衛車成了村里的一道風景。
回顧過往,早在“十二五”時期,杭州就啟動了“五廢共治”建設,所謂“五廢”即生活固廢、污泥固廢、建筑固廢、有害固廢、再生固廢;行動落到實處,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覆蓋推進,全市127個涉農鄉鎮(街道)已逐步構建起較科學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4436座農村公廁完成綜合整治。
2003年,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杭州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千萬工程”在杭16年,“美麗”風景也從城市延伸到了農村,在杭州城鄉大地遍地開花。
淳安縣下姜村以往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困難,周邊甚至流傳著“有女不嫁下姜郎”的說法。在建設過程中,下姜村通過道路硬化、衛生改廁、河溝清淤、保護山林、農房改造等舉措,打造山水田園,發展民宿經濟。2018年,下姜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137元,同比增長22.5%,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綠富美”的嬗變……
去年9月,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在世界矚目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年度“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頒給中國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下稱“千萬工程”),“千萬工程”是對浙江省5600萬干部群眾的褒獎,是對中國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肯定。
眼下,一場美麗城鎮建設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地開展,一幅“環境美、產業美、生活美、鄉風美、秩序美”的現代田園畫卷正徐徐展開。
杭州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如今在杭州1.66萬平方公里的杭州大地上,擁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66.84%、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8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3036公里的綠道連接山水美景,“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已成為現實,并在不斷變得更美……
為世界生態環境改善貢獻杭州力量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兩山”理論由此發端,引領中國邁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杭州的城市管理者們深入學習貫徹“兩山理論”,從一開始就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2011年1月17日,市委、市政府就下發了《關于推進生態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 “環境立市”之路生動清晰。之后杭州陸續審議通過《“美麗杭州”建設實施綱要(2013-2020年)》等,接連出臺一系列城市發展綱領性文件。2018年,在全市生態環境大會上,浙江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指出,杭州必須深入推進生態文明之都建設,全力打造美麗中國樣本,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杭州大地上更加充分展現出來。
杭州的這條綠色發展之路從歷史走向未來,自上而下有頂層設計、有制度保障、有群眾參與,目光高遠,邁步穩健。
今年6月,2019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杭州舉辦。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杭州樣本,向全世界充分展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中外學者反復提及。國合會副主席、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索爾海姆稱:“這個理念十分精妙,走綠色發展道路,將迎來經濟發展機遇,社會也因此繁榮。” 杭州在五水共治、藍天保衛戰、凈土清廢行動、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公眾主動參與等方面的經驗和亮點,受到了參會嘉賓的點贊,給世界的綠色發展帶來啟示。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杭州在邁向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的道路上,將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世界生態環境改善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