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畦茶園緊密相連,與遠山交織,層巒疊翠。這是如今在四川雅安名山區各鄉鎮隨處可見的景觀。目前,名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到35.2萬畝,以茶葉為依托,名山區大力發展“茶+桂”“茶+花”“茶+果”復合模式,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的路子,撐起了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半壁江山,這在全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而這一切,源于1999年開始的退耕還林。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早在唐朝,名山區的蒙頂山茶便開始享有盛名,也曾有過作為“貢茶”的輝煌時代,因區位優勢明顯,名山區還是“茶馬古道”的起點和“南方絲路”的主要通道。然而,在1999年以前,名山的茶葉種植面積僅剩下不足5萬畝。 1999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四川、陜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退耕還林試點,當時的名山縣(今名山區),也投身退耕還林的隊伍中。前一輪退耕還林,名山區共實施11.09萬畝,涉及全部鄉鎮(街道)、99%的行政村、5.6萬戶農戶。在11.09萬畝退耕還林面積中,退耕還茶8萬畝。2014年以后,通過新一輪退耕還茶的帶動,全區茶園面積增加到35.2萬畝,每畝年收入可達6000元以上,年產值達8億元,茶產業逐漸成為全區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名山區主要栽植的茶樹品種萌發較早,茶芽因“倒春寒”受凍,產量不高、茶葉品質不佳,嚴重影響農民收入。為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名山區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積極探索“茶+樹”復合模式,整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和血防林提升改造項目,將“茶+桂”“茶+花”“茶+果”納入產業發展規劃。通過“茶+樹”套種,不僅提高了茶葉品質,也增加了茶農收入,有力助推了群眾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茶樹”復合種植面積近7萬畝,每畝年收入5000—8000元。套種的珍貴樹木每畝每年給退耕農戶增加收入2000余元,以“茶+楨楠”為例,栽種10年后楨楠胸徑可達10厘米以上,每株可賣800元以上,每畝栽30株可增加純收入2.4萬元,平均每年每畝可增加收入2400元。為拓寬苗木銷售渠道,名山區還成立15家苗木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苗木生產經營,所套種的桂花樹、銀杏樹已銷往貴州、湖北、重慶等省市,名山區成為四川主要的園林綠化苗木基地之一。
不僅如此,名山區還以茶產業為支撐,以茶文化為靈魂,結合“百公里百萬畝生態茶產業文化旅游經濟走廊建設”,重點在萬古鎮、中峰鎮、百丈鎮等萬畝觀光茶園間種花木、彩葉等樹種,發展休閑鄉村旅游,擴展助農增收渠道。目前,全區有農家樂、茶家樂60余家,每年吸引游客2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逾千萬元。2017年,全區共接待游客452萬人次,旅游產業綜合收入38.13億元。從單一的鮮葉收入轉變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來復合性多元化收入,名山區逐漸打造出一個深入推進茶旅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